引言
1951年,时任国防副部长、湖北军区司令王树声带领中央人民政府老根据地访问团前往革命老区,慰问那些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恰在此时,老区人民用锄头从地下挖出埋藏了20多年之久的“列宁”号飞机的分体部件,并自愿捐献给国家。这一幕,标志着一段历史的深刻记忆被再次唤醒。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北京航空博物馆中特地展示了一架按1:1比例复制的“列宁”号飞机,供后人瞻仰。在湖北省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一块曾随飞机飞行的蒙布,以及龙光文亲笔所写的“绝命诗”。那么,龙光文是谁?他与这架“列宁”号飞机又有着怎样不解之缘呢?
龙光文的早年经历
展开剩余85%龙光文,原名龙文光,生于1898年6月21日,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县彭家伙村。这个地方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龙光文原姓彭,但由于姨夫龙作霖夫妻二人一直没有子嗣,当他年仅两岁时,便被收养成为了龙作霖的养子。龙作霖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私塾先生,精通古今文化,家境也颇为富裕,拥有40亩良田,生活安稳幸福。
龙作霖十分宠爱龙文光,视如己出。龙文光从小聪明好学,乖巧可爱。年仅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读书认字。13岁时,龙文光被送到成都联合中学学习,随后进入浙江工业学院和北京朝阳大学继续深造。在父亲的影响下,龙文光从小就树立了对社会不公的敏锐感受,并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报国之志。
1920年代初,随着中国的局势日益复杂,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国家陷入深重的困境。龙文光在成都联合中学接受了进步文化的熏陶,并深受“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逐渐点燃了他心中希望报效国家的决心。
决定从军,投身革命
1924年,龙文光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时,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招募全国的爱国青年。他便毅然南下,投笔从戎。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校期间,他与同学们参加了不少战斗,消灭了桂、滇、郑润奇等地方军队,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赢得了组织的表扬。
1926年1月,龙文光从军校毕业后,得知国共联合创办的广东航空学校正在招收学员,于是他报考了该校,并凭借出色的成绩顺利入选。1927年,广东革命航空处派遣龙文光等人赴苏联第二航空学校学习,学成归国后,他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四分队的上尉分队长,并成为南京中央军校的航空班教官。在此期间,龙文光经常驾驶飞机往返于南京、上海、杭州、汉口等地,凭借其精湛的飞行技术和敬业精神,广受军内同僚的尊敬。
1930年的命运转折
1930年3月16日,这一天注定成为龙文光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当天上午,龙文光奉命驾驶飞机从汉口飞往河南开封,执行一项紧急的空投通信任务。然而,返航途中由于恶劣天气导致大雾弥漫,方向感丧失,最终因油料耗尽,不得不迫降在河南省罗山县陈家河附近的河滩。此地正处于国民党控制区与中国工农红军鄂豫皖交界的敏感地带,龙文光的降落引起了当地红军的警觉。赤卫队员和红军战士迅速包围了他的飞机,并将其带进审讯。
龙文光因对红军几乎没有任何了解,面对审问时显得十分沉默,一直低头回答。尽管审讯长时间没有进展,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透露实情。很快,时任鄂豫皖根据地军委负责人得知此事后,指示将龙文光带到红军指挥部。站在指挥部门口时,龙文光看见一位身着军装、面容清瘦的红军领导,心中产生了一些疑惑和紧张。那人微笑着自我介绍道:“我是徐向前,这里是我的指挥部,你不用害怕,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一听到“徐向前”这个名字,龙文光心头一震。原来,蒋介石曾悬赏10万大洋抓捕的红军高级将领,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经过一番交谈,徐向前得知龙文光的背景,认为他是个思想进步、有潜力的青年。经过深思熟虑,龙文光在第二天下午向红军表达了加入的愿望,徐向前十分高兴,握着他的手说道:“祝贺你,‘列宁’号飞机从此走向光明,苏维埃政府欢迎你加入红军!”为了表示自己决心,龙文光决定改名为“龙赤光”。红军对此信任他,任命他为红一军总部参谋。
“列宁”号的诞生与传奇
在红军的教育和培养下,龙文光迅速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他提出建议,要尽快修复这架被敌人破坏的飞机,并确保国民党特务无法破坏。苏维埃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飞机经过修复后被秘密转移到林湾。当地群众在得知任务后,纷纷主动提供帮助,在黑龙潭搭建浮桥,终于成功将飞机运到了安全地带。这一举动深深触动了龙文光,他感叹道:“共产党有如此强大的群众基础,必然能够取得胜利。”
林湾是一个仅有四户人家的小村庄,飞机巧妙地隐藏在两栋房屋之间,外面搭着棚顶,敌人即使从空中或陆地经过,也难以发现。1931年5月,鄂豫皖特区工农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龙文光担任航空局局长,曾在苏联留学的技术专家钱均担任航空局政委。当地军民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为红军建设了一个100多亩的机场,并将“列宁”号正式命名。徐向前亲自主持了命名仪式,机身上赫然写着两个红色的大字:“列宁”。这架飞机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战斗机,也意味着红军从此具备了空军作战能力。
决战黄安,空中打击
1931年7月10日,“列宁”号成功试飞,龙文光驾驶飞机带领红军进行侦察与空投工作。随着国民党对红军空中威胁的重视,他们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如何消除“列宁”号的威胁。1931年11月,红四军接到攻打黄安县的任务,面对国民党数万重兵的围困,徐向前决定再次派出“列宁”号。龙文光驾驶飞机携带炸弹,成功实施轰炸,直接摧毁了敌方指挥部,造成敌军严重混乱,最终帮助红军攻占黄安。
这场战斗成为中国空军历史上的一大亮点,也是红军第一次将空中力量运用于实际战斗。龙文光不仅凭借飞行技术展现了空中打击的威力,也为红军在日后的战斗中提供了宝贵的空战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