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被学弟打败,丢不丢人?
1948年6月,豫东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对于胡琏的表现非常愤怒,尤其是胡琏被自己的五期学弟给打败的消息,让老蒋几乎忍无可忍。他当场对胡琏展开了激烈的责骂,指责他不仅在战场上指挥不力,还在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蒋介石的怒火几乎是要喷薄而出,而胡琏则不甘示弱,立刻反驳道:“校长,你自己都说了我四期,你五期,难道就因为这样,我们就该有两种不同的教育标准吗?那为什么解放军和我们这么不一样呢?”
蒋介石听到胡琏这番话,气得脸色铁青,几乎想要动手打他。胡琏的直言不讳,甚至带有几分嘲讽,使得蒋介石的怒火进一步升温,但又无可奈何。
展开剩余87%2. 粟裕的战略思考
1948年6月,豫东战役打响。粟裕的目标很明确——拿下开封并击败胡琏。豫东战役的初衷是剿灭敌人的整编第74师,但华东战场依然存在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那便是胡琏指挥的整编第11师。胡琏出自黄埔军校四期,是一个被毛泽东称为“狡猾如狐,猛如虎”的对手。
在豫东战役开打前,中央军委召开了“十二月会议”,决定将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派往江南,缓解刘邓大别山的战斗压力。然而,粟裕却有了不同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即便自己南下江南,老蒋也不会改变对大别山的围攻态势,反而可能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粟裕提出,将兵力集中在中原,通过更集中、更具压倒性的力量击溃敌人。他的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亲自召见粟裕,听取了他关于战局的详细分析。
毛主席当即表示支持,并指示召开了城南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粟裕直言不讳地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最终获得了与会领导的认同。从此,“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正式确立,中原大战的号角也随之吹响。
3. 粟裕的决心与行动
粟裕一心想要证明自己的战略眼光无误,感到这场战斗是对中央信任的回应。他深知,毛主席支持自己的提议,如果这场仗打得不好,自己将背负沉重的责任。因此,他决定全力以赴,打好这场仗。
当时,国民党在中原战场的态势已变得相当被动。蒋介石不仅在大别山和其他地区遭遇了较大的消耗,同时,他希望通过决战打破僵局。朱德建议可以利用蒋军急于取胜的心态,进行局部反击,击溃邱清泉兵团。粟裕采纳了这个建议,命令发动对邱清泉兵团的歼灭战。然而,战斗过程中,粟裕发现敌军与邱清泉兵团的联系过于紧密,自己的计划难以实施。
经过一番思索后,粟裕决定调整战略,发起对开封的奇袭。开封不仅是战略要地,也是河南省会,拿下开封将给国民党带来巨大的政治冲击。更重要的是,开封的守军必定会被激怒,前来增援,而这正是粟裕所期望的。通过这一战,粟裕计划能够歼灭国民党主力,彻底打破中原战局的僵局。
4. “小淮海”的诞生
此次战役不仅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参与,实际上,中野、冀鲁豫和豫皖苏军区等多个区域的部队也参与其中。这场战斗的规模虽然无法与淮海战役相比,但其部队的配置和战术布局,都堪称“小淮海”。国民党守军在开封的约三万余人,面对我军的突袭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力。
老蒋在得知开封即将遭到攻击后,立刻指示各地部队前来支援。除了粟裕的目标邱清泉兵团外,胡琏的部队也被调动来支援。这时,胡琏成为了粟裕的一大变数。虽然胡琏狡猾且用兵极为诡谲,但他始终是粟裕眼中的一个潜在威胁。
5. 胡琏的困境与宋时轮的决断
粟裕决定由宋时轮带领华野十纵,来阻击胡琏的增援。宋时轮出自黄埔五期,虽然他并不属于黄埔的创始班次,但他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可与黄埔的任何前辈媲美。宋时轮曾因未能进入黄埔一期而感到遗憾,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通过五期入学,成为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
宋时轮与胡琏之间有着特殊的“师弟”关系。在战斗中,宋时轮迅速分析出胡琏的弱点,认为胡琏的所谓“狡猾”不过是胆小和多疑的表现。宋时轮决定通过攻击胡琏指挥部的方式,诱使胡琏进行回援。这个计划在最初的尝试中并未取得立刻的成果,但宋时轮的耐心和果敢最终让计划成功实施。胡琏果然上当,致使自己错失了支援开封的机会。
6. 胡琏的愤怒与老蒋的无奈
胡琏回到指挥部后,面对蒋介石的指责,感到极大的屈辱。他是黄埔四期的学长,却被五期的宋时轮狠狠“打脸”。在蒋介石对他的训斥下,胡琏心情极为不爽,他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学弟宋时轮,甚至带着些许挖苦的语气问道:“校长,难道黄埔军校的教育是分两套标准的吗?为什么我和他们差距这么大?”蒋介石听到这些话,气得指着胡琏的鼻子怒骂。胡琏的讽刺正好戳中了蒋介石的痛处——他精心挑选的部队指挥官们,竟然屡屡失败,而我党的军官们,却越来越强大。
蒋介石愤怒的情绪几乎无法抑制,胡琏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无奈中。战场上的失败,令他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尽管他并不认同老蒋的指责,但这一切的结果,却无法改变。
发布于:天津市场外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